“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雨水節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春天。氣溫漸升,但隨著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
《千金方》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雨水時節,養生在于調肝,調肝重在補脾。
五行中肝屬木,喜條達,在味為酸;脾屬土,性敦厚,在味為甘。故飲食應少酸多甘,以養脾臟之氣,同時宜少量食用辛溫,以應春木升發之氣。
此時春季轉暖,又風多物燥,常出現皮膚干燥、嘴唇干裂,口腔潰爛等情況,也就是俗稱的上火。
此時,應多吃水果補充水分,少食羊肉、牛肉等溫熱之品,否則辛溫太過,肝木過旺,脾土反傷。
總之,雨水時節飲食既要注意“春生”特點,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春季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雨水的滋潤,但人體在這雨水的長期“滋潤”下,不僅渾身會感到黏膩、不舒服,往往還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這是由于脾胃受到濕氣困擾所引起的。
推薦雨水養生粥:扁豆紅棗粥
做法:5粒白扁豆、15顆紅棗、150克小米。材料洗凈,放入鍋內,加適量的水,用大火燒沸后改用小火煮成稀粥即可。
效用:此飲有補中益氣,健脾祛濕,養血之功。
扁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經。有利于暑濕邪氣的祛除,健脾止瀉之效。
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中醫科閆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