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兒童醫院康復中心一直致力于腦性癱瘓、孤獨癥、智力低下等殘疾兒童的康復,降低致殘率,提高患兒生存質量。
近年來,孤獨癥患病率越來越高,對專科康復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為了更加規范化治療孤獨癥,提高治療效果,更好地滿足廣大孤獨癥患兒的就醫需求,康復中心四病區亞專業定位為孤獨癥兒童康復,為“星星的孩子”保駕護航!
孤獨癥寶寶的康復路
2歲6個月的園園本該是家長的快樂源泉,可是孤獨癥卻困擾著這家人。園園只能說出少量單字,不理解媽媽地提問,有需求不懂如何正確表達,叫她名字反應差,目光交流少,不會主動與人分享快樂,對媽媽的悲傷情緒無反應又極度依賴媽媽。
還喜歡自己玩,不會與別的小朋友玩耍,手里總要拿個小東西,喜歡轉圈,入睡困難、睡中易醒,一系列癥狀讓園園媽愁眉不展,極度焦慮。
河南省兒童醫院執行副院長、康復中心主任尚清時刻關注著園園病情
經多方打聽,媽媽帶園園住進了河南省兒童醫院康復中心,四病區主任張會春帶領團隊對孩子進行全面康復評估,發現她對媽媽極度依賴,時刻粘在媽媽身上,并且基本沒有目光交流,還有刻板行為等,團隊為其制定了康復計劃。
治療1個月后,園園進步很明顯,可以和媽媽分開一段時間了,叫她時眼神也有回應了,能夠安靜坐一小會兒,簡單指令可以聽懂一些,看到小朋友也會主動走上前一起玩耍。
“這是園園之前從來沒有過的,睡覺也好了很多”家長開心地說,住院期間孩子的進步經常讓媽媽喜極而泣,出院前一家人特意送來感謝信。
目前,康復中心四病區開展的評估有ABC、CABS、CHAT-23等孤獨癥篩查量表;ADOS、ADIR等孤獨癥診斷評估;同時還有心理教育評估量表(PEP-3)、S-S語言發育遲緩檢查、韋氏智力測試、Gesell發育評估、peabody運動評估、感知覺評估、注意力測評系統等綜合評估。
通過全面評估,根據兒童興趣及發育特征,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訓練。通過個別、小組、集體、家庭康復等單位,結合應用行為分析療法、模擬情景訓練、重復經顱磁刺激、結構化教育、游戲療法、語言訓練、感知覺調節訓練、音樂治療、聽覺統合訓練等治療技術,提高患兒溝通能力、情緒管理及社交能力、認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游戲能力、問題行為管理能力等。
應用行為分析療法
應用行為分析療法是目前研究最多,最常用的ASD行為干預措施。對患兒不同的行為分別采用正性強化、負性強化、消退、漸隱、懲罰、代幣等技術,從而達到促進良好行為、適應性行為,減少和消除不良行為和非適應行為。
模擬情景訓練
模擬情景訓練基于增強現實技術,在現實空間構建虛擬場景,全方位沉浸式教學模式,為需要融入集體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安全且有趣的學習環境。
游戲療法
游戲療法以家庭和孩子為中心,以關系為基礎;通過治療師的引導、誘發和教育,解決患兒的核心缺陷—社交障礙;并增強家長的能力,讓家長可以訓練孩子。
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訓練可提高孤獨癥兒童的感覺信息處理能力,改善患兒的多動、碰撞、踮腳走路、搖晃或擺動身體、轉動頭部、運動協調失衡、學習困難等問題,促進兒童建立自我意識、身體意識、改善與環境的互動能力。
聽樂治療
聽樂治療是一種循證聽覺干預,通過特殊調制的音樂,改善患兒覺醒度和情感調節,提高孤獨癥患兒的主動參與及互動能力,建立空間安全感等。
護理上開展“家庭個別化服務”康復支持系統,包含患兒及家庭情況調查、家長焦慮調查、家庭訓練計劃、家長減壓課堂、行為管理、親子小游戲、家長干預實操大賽、結構化病房等,形成康復中心特色護理支持模式,提高患兒治療效果,提升就醫體驗。
認識孤獨癥患兒
孤獨癥是一組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或活動范圍狹窄以及重復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發育性障礙疾病,被稱為“星星的孩子”。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孤獨癥患病率均出現上升趨勢,估計全球患病率在1%左右,我國6-12歲孤獨癥的患病率約0.7%。
早期診斷并在發育可塑性最強時期,對患兒進行長期系統的干預,可最大程度改善患兒預后,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五不”行為早識別
生活中如果發現孩子有“不(少)看、不(少)應、不(少)指、不(少)說、不當”的行為表現時,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
不(少)看
交流時回避他人的目光。
不(少)應
叫名字回應差。
不(少)指
不會手指指物,無法對感興趣的東西提出要求。
不(少)說
語言發育延遲,語言運用不當。
不當
不會玩或玩玩具的方式單一、行為刻板、興趣單一。
相較于其他疾病,孤獨癥的治療中更需要專業的醫生、治療師,需要患兒父母的長期參與,共同配合,這對提高治療效果尤其重要。康復中心四病區的所有醫務人員將始終秉持“永遠以孩子為先”的服務理念,攜手孤獨癥家庭同行,用專業和愛心守護每位“星寶”。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康復中心四病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