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距離產生美
這話一點不假
疫情家長居家辦公
孩子上網課
長時間待在家里
兩代人的矛盾顯現
不少家庭都出現
“相看兩厭”的局面
家長內心獨白可能是這樣的
我好難
既要操心一家人吃喝拉撒
還要時刻警惕孩子上網課玩手機
作業有沒有按時交
老師可千萬不要告狀
同時還要兼顧自己的工作
瞬間壓力山大
孩子內心大概是這樣想的
剛宅家上課
沒有過多約束還挺高興
慢慢感覺孤單、壓抑
和同學老師隔空相望
早晨一睜眼就在無盡嘮叨中度過
“快起床、別磨蹭”
“老看手機眼睛會近視”
“寫完作業再做點課外題吧”
“運動一下,別坐著不動”
全天高頻度被監控
真的會不自覺緊張、煩躁
如何保持有效且良好的親子溝通,改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中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開展優質親子教育的基礎,只有在關系和諧、氛圍輕松的狀態下,孩子才能自主高效學習,才愿意接受家長建議,家長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安心工作。
世界上最簡單的是溝通
良好的親子溝通
是親子問題的“良藥”
很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最困難的也是溝通
大家往往不得其法
越溝通越困難
剪不斷理還亂
河南省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心理醫生葉蓓教家長3大法寶,傾聽、共情和接納,這也是臨床心理醫生經常會用到的技術,掌握了其中精髓,家長也可以成為孩子的“私人心理醫生”。
第一大法寶:耐心傾聽
當孩子傾訴時,家長不用著急給出建議,更不要就此指責、批評,耐心當一名安靜的、真正的“傾聽者”,此時孩子的傾訴更多是想理清自己的思緒。家長不要變身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指導者”,這樣只會越聊越沉默、越聊越尷尬,千萬要忍住不說。
“我感覺媽媽最近2周像是變了一個人,我有什么話也愿意主動找她聊聊了?!毙〈雀吲d地跟心理醫生說。葉蓓也經常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家長,他們有的也是半信半疑,但嘗試后都反饋效果很好。
第二大法寶:需要共情
共情就是感同身受、換位思考。當家長無法理解孩子行為或想法時,不要急躁,讓時光倒流回自己的童年,想想如果是自己當時遇到類似事情會如何解決。孩子無論出現怎樣的情緒、感受,家長要陪他們共同體驗,做一個最佳“陪伴者”。
近期心理門診來了一對像“仇人”的母女,診室里小迪的媽媽一直滔滔不絕地指責孩子“叛逆”行為。小迪敢怒不敢言,只能怒氣沖沖地坐著。此時醫生介入,引導小迪媽換位思考,不一會兒小迪媽自己笑著說到:“我那會兒好像比她還‘叛逆’呢!”小迪對著媽媽翻了個大白眼,母女相視一笑“泯恩仇”。
第三大法寶:嘗試接納
生活中要嘗試接納孩子看似離奇的想法和行為,如果孩子們的思想、行為和大人一模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是只需要復制粘貼就可以了?當然不是哦~
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也許正是孩子的探索欲、創造力的所在,也許正是這些探索欲、創造力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想想被蘋果砸中的牛頓。小時候孩子非常崇拜父母,孩子長大父母也要嘗試崇拜孩子,趕快去做他們最忠實“崇拜者”吧。
疫情在家
家長要學會與孩子
共享同一時間和空間
任何關系中不要當一個“偷窺者”
總想看看孩子在干什么
有沒有認真學習
然后叨叨幾句
應該給彼此留出一段時間
互不打擾
當家里環境是寬松且安寧的
當孩子看到家長
也在專心努力工作時
孩子也會無形中被影響
兒童保健科 葉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