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治療,林林各項功能恢復很好,但還存在多動、安坐能力差、姿勢控制差等問題,除了應用行為分析療法,感知覺調節也是目前的一個重點。”河南省兒童醫院特聘專家美國劉學誠教授及康復治療學專家Leslie Paparsenos說道。
北京時間早7點整
河南省兒童醫院康復中心
的會議室座無虛席
隔著屏幕醫生、治療師們和
劉學誠教授、Leslie Paparsenos
進行跨國視頻
“內向”寶貝確診孤獨癥 針對3歲多的孤獨癥患兒林林
進行遠程會診
對當前治療方案給予肯定
并給出下一步治療方向
事情還要從林林2歲時說起
比起別人家孩子
咿咿呀呀地學語不同
林林很少說話
也不喜歡和小朋友玩
經常沒有目的地亂跑
不看人,叫她也沒有反應
起初媽媽以為孩子只是內向
一直嘗試引導
從“林林聽話,乖乖坐在椅子上”
到“椅子上有釘子嗎?怎么就坐不住”
林林媽苦口婆心地引導、糾正數月
耐心耗盡卻收效甚微
她終于意識到
孩子可能是生病了
多方打聽
一家人慕名來到
河南省兒童醫院康復中心
醫生詳細詢問病史等
給予專業評估
確診其患有孤獨癥
林林媽有些崩潰
醫生、治療師們一邊反復開導家長
一邊為孩子制定詳細的康復方案
并根據其康復進度動態調整
欣喜,治療初見成效 一年后
林林能主動說七八個字的句子
叫名有反應,主動交流能力提高
認知水平也從最初的
11個月改善到27個月啦!
進步令人欣喜 河南省兒童醫院執行副院長、康復中心主任尚清教授,副主任馬彩云立即聯系遠在美國的劉學誠、Leslie Paparsenos進行跨國會診,這才有了開頭那一幕。
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如林林的安坐能力差
多動肢體協調及靈活性差等問題
美國康復教授“云指導” 在康復中心 尚清、馬彩云、管床醫生和治療師
還有很多像林林一樣的
孤獨癥患兒
為了讓這些孩子們
享受到國際先進的康復技術
持續提升醫生、治療師的康復理念
前期做了大量工作
將患兒基本病情
相關輔助檢查等
郵件傳到美國
雙方團隊調整工作安排
克服13小時時差等不便因素
積極促成此次會診
針對林林安坐能力差、注意力短暫
姿勢控制差等問題
劉學誠、Leslie Paparsenos建議
從豐富的感知覺輸入
及融合應用行為分析療法入手
并給予詳細指導
“云會議”持續近2個小時
在場醫生、治療師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為中原兒童注入國際康復力量 河南省兒童醫院康復中心自2013年與美國劉學誠康復團隊合作以來,依據康復中心發展需要,每年組織4-5名美國兒童康復專家來院,通過理論授課、會診疑難病例、現場康復操作技術示范指導等形式傳授國際兒童康復新技術、新理念。此外,日常工作中根據臨床需要,不定期通過遠程開展會診病人、解疑答惑及指導科研等相關工作。 近年來,康復中心邀請兒童康復專業外籍專家來院交流共40余人次,進行國內外遠程會診72次,會診疑難患兒100多例。
盡早識別孤獨癥很關鍵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
是一組以社交溝通障礙
興趣或活動范圍狹窄
以及重復刻板行為
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發育性障礙疾病
早期診斷并在發育可塑性最強時期
對患兒進行長期系統的干預
可最大程度改善患兒預后
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娃出現“五不”要警惕 01 不(少)看:交流時回避他人的目光。 02 不(少)應:叫名字回應差。 03 不(少)說:語言發育延遲,語言運用不當。 04 不(少)指:不會手指指物,無法對感興趣的東西提出要求。 05 不當:不會玩或玩玩具的方式單一。
當孩子出現上述表現時,家長一定要重視,盡快就醫,查明病因,早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