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倩 李曉敏
占地30平方米的斑馬魚養殖室內,3套獨立的自動循環養殖系統上裝有不同型號的飼養箱,2萬多條斑馬魚在科研人員的精心飼養下,“承擔”著重要的使命。
“我們正在利用斑馬魚構建基因敲除疾病模型,用來尋找兒童疾病的發病原因,為疾病診斷、相關治療和藥物研發提供參考。”9月12日,記者探訪位于河南省兒童醫院的省兒童遺傳代謝性疾病重點實驗室時,科研人員正忙碌地進行實驗。
這個團隊將借助省醫學科學院兒童醫學研究所的平臺,向兒童遺傳代謝性疾病的“深水區”不斷進軍。
“從規劃圖紙看,省醫學科學院兒童醫學研究所的面積擴展近一倍,可以容納更多研究項目?!焙幽鲜和t院兒研所辦公室主任張耀東信心滿滿。
做大增量,是張耀東頻頻提到的詞。這些年,他見證實驗室的跨越式突破:建起了基礎研究平臺、分子診斷平臺、代謝篩查及細胞遺傳平臺,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全覆蓋;依托實驗室開展臨床病例的罕見病檢測,每年開展基因篩查千余例;人才團隊從當初的寥寥數人發展為64人的碩博士團隊,獲批國家級項目13個、省部級項目26個。
更大的增量令人期待。7月15日,重建省醫學科學院揭牌儀式當天,兒童醫學研究所作為首批10個研究所之一正式入駐。
它將建強一個科研實體。省醫學科學院兒童醫學研究所將依托省醫學科學院、河南省兒童醫院,定位專職科研機構和成果轉化基地,主要承擔支撐兒科疾病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的重要任務。
“研究所將瞄準兒童罕見病、出生缺陷、感染、腫瘤等疾病,開展臨床與基礎研究?!笔♂t學科學院兒童醫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巍教授介紹。
借助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平臺,兒童醫學研究所還將持續引進專家,與本地團隊聯合開展兒童罕見病的精準診治及早期干預、兒童感染性疾病的精準診治、病原菌耐藥監測及耐藥機制研究,以及兒童重大慢性病的發生機制研究。
更重要的是,兒童醫學研究所還將通過“專家引進+團隊協作”模式,讓更多青年科研人員掌握最前沿的技術,站上醫學科技創新的C位。
按下共聚焦顯微鏡的開關,釋放出的激光束經照明針孔形成點光源,在熒光探針標記過的標本焦平面上逐點掃描,目鏡定位的區域在計算機顯示屏上清晰成像。
“這是在細胞培養室里培養7天的腸道類器官,它包含所有類型的腸上皮細胞,能較大程度模擬腸道組織?!币咽窍挛缫稽c,“90后”博士朱相展還在基礎研究平臺進行實驗,這是一項體外培養腸道類器官的研究實驗,目的是發現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藥物干預及治療方法。
“類器官作為一種新型研究模型,是當前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敝煜嗾菇榻B,“基礎研究的魅力就在于此,于無人處更進一步,探索前所未知的科學區域?!?/p>
就在上個月,入職不到兩年的朱相展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實驗室一側的墻壁上,一句標語默默指引著他潛心科研:“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p>
“基礎研究耗時漫長,也許要面臨無數次失敗,但遇到新發現的那一刻,成就感無與倫比。”同樣拿到國青項目、從事新生兒腦損傷相關研究的博士李濤說。
“幼兒是患者中的脆弱群體,罕見病患兒是更加需要關愛的人群之一。”李濤說,“得益于科技進步和深入研究,針對各種疑難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得到長足發展,兒童罕見病領域更是如此。這也體現了基礎研究的價值和意義?!?/p>
他期待著進駐省醫學科學院后,能夠與更多科研院所、大學和企業的科研平臺開展合作,為早日攻克罕見病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