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
除了身體健康
心理的健康同樣重要
以前
娃感冒發熱、磕碰傷
趕緊去醫院
現在
娃情緒暴躁、厭學、自殘
也要去醫院
近年來
前往河南省兒童院心理門診
就診的小朋友逐年增加
一方面是因為
孩子生活、學習及社交壓力確實大
導致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另一方面是因為
家長越來越重視、正視
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積極尋求解決辦法
其中有很多孩子是因為
長期緊張的親子關系
或是家庭成員間無法有效溝通
導致其焦慮、易怒、暴力、厭學
甚至抑郁、自殘等
一系類心理問題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全國宣傳主題為“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共同守護美好未來”,旨在呼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兒童保健科心理門診心理醫生徐婷介紹,家庭在孩子成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家庭的結構和氛圍直接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健康。
案例一 “我那么愛孩子,卻換來拳腳相向!”母親即委屈,又不解。 全職母親照顧11歲的天天,2年前孩子成績一個勁地下滑,現在更是不聽課,對母親地叮囑充耳不聞,還發脾氣。一次因為母親不讓他和學習不好的同學聯系,發生肢體沖突,甚至多次離家出走,后來更是拒絕和母親共同出現在任何場所,關系跌至冰點。 案例二 13歲甜甜,出現胸悶、頭痛,不愿去學校,甚至用刀劃傷胳膊。甜甜媽是老師,對她要求很嚴格,父親很少陪伴,她從小得不到父母認可,導致不自信、不敢社交、被同學排擠,也嘗試向母親訴說,但每次換來的都是說教,甜甜不再和家長溝通,也感受不到快樂和活著的意義。 最終,兩個孩子和家長在心理生的多次疏導下,情緒和行為問題明顯改善,親子關系也逐漸緩和。 案例中家長忽視孩子訴求、剝奪其自主選擇權,或溝通方式欠佳等,都可能導致親子關系出現危機。 如果家長能及時發現孩子心理變化的異常信號,有意識改變和他們的相處、溝通方式,積極改善親子關系,多數孩子情緒和行為問題,會明顯改善。 1 不想吃飯、暴飲暴食、吃完又吐 失眠早醒、內分泌紊亂等 2 孩子情緒變化 如活潑開朗變得多愁善感 溫和變得暴躁易怒等 3 孩子行為和以前截然不同 4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聽不進去 5 沒有朋友 或同學關系發生明顯變化時 要重點關注 出現以上情緒問題2周以上,家長就要正視孩子可能存在心理問題了,應及時就診,積極引導。 放下任何期待,先改善緊張的親子關系是重點,只有家長和孩子彼此信任、產生連接時,孩子心理問題才有改變的可能。 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0-10歲是建立親子關系的重要時期,夫妻間停止爭吵、暴力,共同花時間陪伴孩子,哪怕站在那里靜靜看著他,這種狀態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家是講愛的地方,家庭成員要有相互予愛的能力,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么,身后都有一個可以依賴、支持他的家庭。 允許孩子適當犯錯 樂觀的性格不是在訓斥聲中養成的,寬容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并不矛盾,奠定輕松、幸福的基礎從表揚開始。孩子心智都有其年齡特點,不要總和別人家孩子比較,從鼓勵自家孩子開始。 恰如其分的邊界感 “我毫無保留地愛孩子,他就要接受我所有的建議。”很多家長都有這種錯誤的觀點,也很難做到只單純地愛孩子,不期待他們成為什么樣的人,親子溝通時就不自覺地去指責、說教,想孩子改變就先改變自己。 孩子有獨立人格和思想,家長要鼓勵其表達,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不要強迫他們全盤接受自己的想法。 家長關注自身成長 不少家長時刻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心情隨著孩子狀態起伏,這是不對的。家長應更多關注自身成長和改善家庭氛圍,不斷提升自身,在不知不覺中向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他們學會應對生活和學習上的各種壓力。 成長是不斷找尋自己的過程 家庭給予的力量 可以像暗夜中的月光 陪伴他們前行 讓我們靜待花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