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的臉變成了‘倉鼠’!”5歲的樂樂(化名)早上起床,突然發現自己的臉頰鼓起了兩個“小包”,一碰就疼。他對著鏡子左看右看,委屈地喊著。
起初,樂樂媽以為孩子只是上火了,可到了下午,樂樂開始發燒,腮幫子腫得發亮,連吃飯都疼得直掉眼淚。來到北京兒童醫院鄭州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鄭東院區感染性疾病科后,醫生輕輕按壓樂樂的腮幫子,發現其腮腺導管口有輕微紅腫,然后醫生又問“最近身邊有沒有腫痄腮的小朋友?”,樂樂媽這才想起,確實有鄰居玩伴說是“耳朵下面腫了”,再結合其血常規和B超的檢查結果,確診為流行性腮腺炎。
——原來,樂樂是被傳染的!
腮腺炎又叫“痄腮”
多種危害需警惕
腮腺,這對藏匿于耳垂下方的腺體,如同臉頰的“隱形釀酒廠”,默默分泌唾液幫助消化。然而,當它們遭遇病毒或細菌侵襲,便會化身紅腫的“葡萄串”,引發一場名為腮腺炎的炎癥風暴。
腮腺炎的主要危害包括并發癥風險、傳播性強以及特殊人群健康威脅。它通常由病毒(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EB病毒、巨細胞病毒等)或細菌感染引起,輕癥可自愈,但若未及時干預,可能引發腦膜炎、睪丸炎/卵巢炎、聽力損傷等嚴重問題。
1.神經系統損傷: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意識模糊甚至抽搐。大多數患者經治療可恢復,但少數可能遺留神經功能異常。
2.生殖系統炎癥
睪丸炎:表現為睪丸腫痛,單側受累較多,個別有可能出現暫時性不育,但永久性不育罕見。
卵巢炎:少數女性患者可能出現下腹痛、發熱、嘔吐等,通常不影響生育能力。
3.聽力損傷:極少數患者因病毒侵犯內耳導致突發性耳聾,多為單側且可能永久性喪失聽力。
4.胰腺炎:表現為上腹劇痛、嘔吐,臨床病程一般為良性,大部分患者經保守治療可以治愈。
真假“腮腺炎” 與淋巴結炎的鑒別
腮腺炎與頸部淋巴結炎常被混淆,關鍵區別在于:腮腺炎腫脹以耳垂為中心,邊界不清;淋巴結炎腫塊多位于下頜或頸部,質地較硬且可推動。若孩子出現面部腫脹,家長需觀察腫脹位置、是否伴隨發熱或壓痛,并記錄癥狀變化。及時就醫明確診斷,避免延誤治療。
應對腮腺炎 分型治療是關鍵
1.病毒性腮腺炎
無特效藥,以對癥治療為主。采用冷敷緩解疼痛;軟食、流質飲食為主,忌辛辣刺激、酸性及油膩性食物,避免咀嚼加重腫脹;密切監測并發癥,如腦膜炎、睪丸炎、胰腺炎需及時就醫。
2.細菌性腮腺炎
抗生素“精準打擊”,必要時切開引流膿液。
3.非感染性腮腺炎
包括:唾液腺結石、腫瘤、干燥病、結節病等需要根據不同病因對癥處理。患者還需定期復查,監測病情變化。
疫苗+日常防護 遠離腮腺炎
1.疫苗防護
麻腮風疫苗(MMR)是預防病毒性腮腺炎的“黃金盾牌”,初種對象為8月齡和18月齡各1劑次,皮下注射。
2.日常防護
勤洗手,避免與患者共用餐具;
流行期佩戴口罩,減少聚集;
保持口腔衛生,多喝水防唾液黏稠。
科學應對腮腺炎
腮腺炎雖善“偽裝”,但并非洪水猛獸。記住:
1.流行性腮腺炎具有傳染性,隔離至腮腺腫脹消退;
2.反復發作的腮腺炎需排查非感染性疾病;
3.切勿盲目熱敷或擠壓,以免“引爆”感染。
4.臉頰上的“葡萄串”,是身體發出的警報信號。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讓這場炎癥風暴來得明白,去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