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天玩手機,就是你慣的!”“你不是也默認了嗎?”在北京兒童醫院鄭州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的診室外,一家三口相互爭吵,爸爸憤怒指責媽媽及兒子,兒子對著父母大喊大叫,媽媽對著父子抱怨。
進入診室后仍然無法安靜表達自己的訴求,心理治療師賈愛香追問下母親先開口說話,言語間仍然帶著很多的委屈、憤怒、不滿,主要是孩子手機難以管理的問題。
暑期,因為沉迷手機來醫院尋求幫助的孩子時有發生。據《2024中國青少年網絡使用調研報告》顯示,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約為1.85億,未成年人用網呈現低齡化趨勢。調查中,55.2%的青少年日均上網不超過1小時,約13.6%的青少年日均上網超過3小時,過度使用問題不容忽視。報告指出,除社交與娛樂用途外,青少年網絡消費行為也呈現低齡化、常態化趨勢。
01 直擊暑期手機成癮原因
暑期是孩子手機沉迷的高發期,這是孩子的個人特質與網絡功能交互作用的結果。大致可分為這幾類:
心理發展需求高:處于成長階段的孩子渴望獨立與自主,容易與父母產生疏離感。他們需要外界的理解與認同,但在現實中難以建立穩定的社交關系,于是轉向網絡尋求情感聯結。若過度依賴虛擬世界的滿足,孩子可能逐漸與現實脫節,加劇社交隔閡。
假期松懈無計劃:很多家庭中,父母作為網絡的第一使用者,給孩子提供了便利的上網條件。又因為暑假,很多孩子沒有具體的計劃和安排,太多時間與精力投注于“手機”,一旦脫離就無所適從。
自控力不足:網絡游戲和短視頻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孩子很難抵擋誘惑。平時總喜歡把手機掏出來看一看,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做其他事情。且有些孩子投機取巧,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性,直接從網絡中查閱學習答案。
02 沉迷手機會導致多方面問題
孩子如果出現這些癥狀,可能已經形成手機成癮,需要家長及時干預。
行為失控,明明計劃玩半小時,卻失控連續玩3-4小時,多次嘗試減少使用均失敗。吃飯、睡覺、寫作業都要拖延,但玩手機必須立刻進行。
耐受性增強,從每天1小時逐漸增加到5-6小時仍不滿足,需要更長時間或更刺激的內容(如升級游戲/刷獵奇視頻)。
戒斷反應,不讓玩手機時出現心慌、手抖、煩躁、坐立不安等類似“戒斷”反應。被沒收手機后大哭大鬧、絕食、摔東西,甚至攻擊他人。
功能損害,近視加深、頸椎痛或因久坐缺乏運動導致體質下降。拒絕親友聚會,現實中沉默寡言,但線上聊天活躍。學習成績斷崖式下滑,甚至逃學玩手機。
欺騙行為,躲被窩玩通宵、上廁所帶手機半小時以上,或用“查資料”借口掩蓋。威脅父母“不給手機就不吃飯/不上學”。
虛擬替代現實,認為“網友比家人更懂我”,游戲成就比現實獎勵更重要。
03 怎么破解孩子成癮難題
家長要做到角色轉變,以支持替代控制,改善溝通方式,通過親子活動重建信任,同時,自身需減少手機依賴,給孩子樹立榜樣。
用合作代替對抗:避免簡單粗暴的指責、斷網或摔手機等強制手段,這就像減肥一樣需要科學管理而非暴力解決。建議家長通過觀察記錄孩子的使用情況——包括使用時長、具體用途(如玩游戲、刷視頻或學習查資料等)和行為表現,準確識別沉迷信號。
注意區分娛樂性和學習性使用,后者可不計入過度使用范疇,以便進行更精準的分析和引導。
正視及評估孩子存在的問題:客觀分析孩子沉迷手機的程度及實際影響,包括學業表現、社交能力和情緒狀態的變化。同時識別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必要時尋求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的支持,進行針對性干預,而非簡單糾正表面行為。
采取多元化干預措施:通過培養興趣愛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并在志同道合的群體中建立歸屬感,同時鍛煉社交能力。鼓勵體育鍛煉,緩解焦慮、釋放精力,同時引入正念練習有助于提升自我覺察。
如果孩子出現嚴重焦慮、抑郁或失眠等狀況,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干預,包括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療法。
來源:兒童保健科